有个老笑话改改就能说明问题:怎么在美国靠政治赚小钱?答案是先砸一大笔钱,再搞个第三党。美国政治史上,想打破两党垄断的挑战者多如牛毛,可惜大多成了炮灰。
所以,当马斯克跟特朗普闹掰后,放话要自建新党叫板时,这事就显得格外有意思。
先说说啥是两党制。自 19 世纪 60 年代起,民主党和共和党就牢牢把控着美国政坛,总统、国会席位,还有绝大多数民选职位,基本都在这两党手里。第三党的尝试,往往在选票上栽跟头。
有些第三党只撑了几个选举周期,比如 20 世纪 10 年代的进步党、80 年代的公民党;也有像自由党、绿党这样的,熬了几十年,顶多在地方选举里偶尔出彩。


但这里得分清一点:第三党和第三党候选人不是一回事。跟欧洲比,美国政治更看个人魅力,而非政党本身,很多第三党其实就是围着一个人转。
最典型的就是前面提过的进步党。1912 年,前总统西奥多・罗斯福跟共和党闹翻后牵头成立了它,可没了老罗斯福,这党很快就凉了。
1995 年成立的改革党也是如此,背后是亿万富翁罗斯・佩罗 —— 他 1992 年以独立候选人身份拿了 18.9% 的选票,之后才建了这个党。没了他撑着,改革党虽说苟延残喘了几年,却早已名存实亡。而社会党、自由党、绿党这类,源于更自发的运动,反倒在地方或州级层面更有存在感。
但看看最近的民调,两党还能这么横,实在有点说不通。公众对现状的不满简直创了新高。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,37% 的人觉得 “真希望有更多政党可选” 这话 “非常贴合” 自己,还有 31% 认为 “比较贴合”。另一项调查更直接:25% 的人觉得两大党没一个能代表自己。
既然大家都想变,为啥挑战者还是难成功?两大党早就盘根错节,活像个垄断联盟。
首当其冲的是选举制度。多数制(得票最多者赢)虽不能直接催生两党制(比如英国就不是),但政治学家莫里斯・迪韦尔热认为,这制度让两大党占尽便宜 —— 头两名有奖,第三名啥都没有。而且,总统、州长这类重要职位,赢者通吃,没法分享。久而久之,人们就觉得投票给第三党是浪费,要么选个 “矮子里的将军”,要么干脆不投票。
钱也是大问题。现在美国选举烧钱如流水,第三党想凑够竞争力的资金难如登天。上回大选,两党花了数亿,还不算那些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的钱。就算像佩罗这样的富豪自掏腰包,也常被骂是 “vanity project( vanity project )”,缺乏广泛支持。
媒体曝光也是坎。主流媒体基本只盯着两大党,形成恶性循环:没曝光就没支持,没支持更没人理。


另外,两大党的开放式初选和意识形态弹性也很关键。2000 年特朗普还考虑过代表改革党参选,到了 2016 年,他靠着两党的开放初选,硬是闯进共和党,哪怕党内大佬恨他入骨。既然能 “鸠占鹊巢”,何必费劲建新党?现在共和党几乎成了特朗普的 “MAGA 党”,就是明证。
马斯克现在确实不差钱,但他愿不愿意长期砸钱,让新党不沦为自娱自乐,还不好说。
他有个人魅力,也有全国性的发声平台,这是优势。但他出生在国外,根本不能参选总统。真想在选举中成事,就得找人当傀儡,可马斯克那性格,怕是容不下别人指手画脚。
想搞成第三党不是完全没可能,只是除非美国政坛来场大地震,否则难上加难。
发表评论